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人文菏泽  > 正文

鄄城泥塑:指尖上“流淌”的黄河文化

作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2-12-16 10:10

image.png
刘昌伟为学生演示泥塑制作过程

他随手拈来一撮泥,捏、揉、搓、刻,不大一会儿功夫,一个泥人形象跃然而出,栩栩如生,连每一根发丝都清晰可见。这个能给泥巴赋予“生命”的人就是刘昌伟——鄄城刘家泥塑第五代传承人。

刘昌伟告诉记者,刘家泥塑起源于清末,因为地处黄河岸边的特殊地域关系,又取材于地下2米天然的黄河淤泥,缔造了它的独特之处。所以,一直以来,刘家泥塑在泥塑艺术的殿堂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一笔一划,勾勒出民间艺术的华章;一抷素土,传承出历史足迹的丰碑。“刘家泥塑”最擅长的是创作传统的佛教、道教人物,神像和历史人物等,尤其注重对人物面部肌肉表情的刻画,使其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作为祖祖辈辈都在黄河岸边生长的滩区人,刘昌伟从小就与黄河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自幼秉承家学,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传统泥塑制作技艺,在继承祖辈的制作技法和艺术手法基础上,大胆创新,广泛学习各种雕塑技术,融会贯通。他在人物身体结构塑造上,既有夸张浪漫的写意,又加入了细致入微的写实,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自幼生活在黄河岸边,刘昌伟也接受着黄河文化的洗礼,所以,他的作品镌刻下了深深的黄河文化烙印。他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记忆深处黄河岸边百姓生活的场景。在刘昌伟手中,一块黄河泥,再现了黄河流域百姓的生活,凸显了浓重的黄河文化特色。

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一个关键。刘昌伟告诉记者,母亲河滋养的黄河泥品质细腻、柔滑、粘连、杂质少、可塑性强而又不过于软塌。这些特征,也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他创作时注重的原汁原味原生态及他追求的泥土本色。

在刘昌伟以黄河文化为题材创作出的诸多作品中,《和而不同》最具代表意义。该作品根据古代玺印的形式进行创作,采用黄河滩区的黄河泥纯手工捏制而成,并经1200度高温烧制,端庄大气。

刘昌伟介绍,宝玺顶端用写意的手法塑有一朵怒放的荷花,侧面分别塑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花骨朵、刚凋谢的荷花和枯萎的莲蓬,用荷花的四种状态寓意人生的四种境界。玺印四面分别用现代刻字的理念,用真草篆多种字体镌刻了不同的和字,采用了阴刻、阳刻、穿插套叠等多种层次多种手法来表现“和而不同”主题。

“整件作品采用了泥塑、书法、刻字、篆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既有时代性又有创新性,很好地继承发展了传统技艺,又紧扣黄河文化这一主题。”刘昌伟说。

此外,刘昌伟的作品还融合了不同流派的风格,作品中的人物形态逼真,憨态可掬,既有北方粗犷的大线条风格,又有南方唯美的清秀特点,其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从不同位置和角度,似乎都在诉说着:“刘家泥塑,有故事,有光阴。”

2014年,“刘家泥塑”入选为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刘昌伟深感传承责任重大。他先后到天津美院、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学习深造。又远赴景德镇、淄博等地学习交流技艺,广结雕塑高手,多次参加文化艺术交流等。其间,他挖掘传统技艺,收集老辈艺人作品,整理修纂泥塑资料,积极培养新人,让刘家泥塑焕发出新的生机,为黄河文化注入时代元素。

今年以来,鄄城县以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深挖非遗文化中的黄河文化成分,探索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统筹推进“山东手造”和复兴少年宫工作,多次开展“山东手造”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黄河文化流淌孩子心间。         通讯员 刘永霞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